寒门再难出学子?2024级北大本科新生大数据发布,高考统招占25%

  • 时间:
  • 来源:教育不功利

北京大学是国内顶尖学府之一,与清华大学齐名,是众多学子心目中的理想学府。许多家长也纷纷表示,如果孩子能够考入北大,他们甘愿做北大门口的石狮子。

考入北大并非易事,一直以来,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各省排名前列的顶尖学生才有资格报考。

然而,当北大新生数据公布后,大家才惊觉,原来进入北大不一定要通过高考统考。遗憾的是,许多学生和家长对此毫不知情,因而错失了宝贵的机会,如今后悔也无济于事。

2024级北京大学本科新生大数据发布,高考统招比例仅为25%

北京大学2024级本科新生已完成入学报到,学校同时对外发布了本届新生的大数据分析表。整体招生人数达到3389人,其中内地本科生占比超过97%,港澳台学生占比为2.1%。

表格清晰地展示了各类招生方式的实际录取人数及其占比。令人惊讶的是,北大通过强基计划、筑基计划等高考途径录取的学生竟然多达2180人,占据了64.33%。

换句话说,通过高考成绩被录取的“纯高考生”只有1209人,约占总录取人数的四分之一。

过去,大家都知道北京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有强基计划、筑梦计划、竞赛保送、外语保送、运动员保送等多种途径,通常认为这些途径的招生比例很小,顶多只有几百人,而高考统考才是主要的招生方式。

结果,现实情况颠覆了大家的认知,统考生反而显得很“小众”。

高考作为社会上最重要的考试,之所以广受关注并被如此重视,正是因为其公平、公正、公开的特点,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。

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国内顶尖高校的大多数学生竟然并非通过高考被录取,这不免引发人们对录取结果严谨性的质疑。

寒门子弟难以成才?普通家庭的家长需正视现实

之前,浙江大学和上海交大在发布新生大数据时,也曾因为统招生比例过低而引发质疑。

当时有人激烈批评,认为“华东五校”只是江浙沪的大学,而北大清华才是真正面向全国的学府。

然而,现在看到北大统招生人数也如此之少,普通家庭的学生难免感到失望。难怪清华北大的学生大多来自中产家庭,看来寒门学子出头的机会确实越来越渺茫了。

所谓的“寒门”不仅仅指家庭的经济状况,还包括原生家庭家长在眼界、格局和认知方面的局限。

除了学校考试的成绩,他们很少主动了解升学考试的相关信息,家长只一味要求学生通过补课取得高分,忽视任何兴趣和竞赛,认为凡是与高考无关的活动都是不务正业。

家长们似乎对教育极为重视,确实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、精力和金钱,但结果却并不如人意。

如今,北大新生的数据彻底让他们清醒过来,为了那25%的名额而放弃了另外75%,这样的选择真的值得吗?

如果许多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强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,考上北大的机会可能会大大增加。

对于在某些学科中具有天赋的学生,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,扬长避短。此外,如果能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,也有机会被直接保送至北大。

普通学生如何缩小信息差距

许多家长认为,非统招的教育资源并非为普通学生准备,而是中产家庭凭借经济实力展开竞争的结果。

不可否认,有些学生能够依靠家庭的优势,成功的几率确实更大,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学生就没有逆袭的可能。

无论选择哪种途径,都没有捷径可走,最重要的并非家长的经济实力,而是信息差异。

不论是北大还是清华,许多国内著名大学都逐渐重视非高考统招的招生方式,这些途径的确能够选拔出更具科研潜力的人才。

应试教育虽然具备公平性优势,但同时也存在弊端。它可能使得一些天赋普通的学生通过大量刷题和补课取得高分,然而他们的实际学习能力却未必达到了应有的水平。

举个例子来说,高考应届生考出600分,与复读16次后考出600分,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。

如果大学扩招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社会整体素质,那么双一流高校就应该承担起培养科研人才的重任。在招收全面型人才的基础上,也应注重对专项人才的培养。

例如,像韦东奕这样的偏才,如果没有保送机制,以他高考的裸分成绩,恐怕很难考上北大,可能会因此埋没了人才。

幸而韦神在中学时期遇到了赏识他的伯乐,才得以参加数学竞赛,从而取得了如今的成就。遗憾的是,并非所有有天赋的学生都能如此幸运,遇到自己的伯乐。

然而,作为最了解孩子的家长,应当清楚如何扬长避短,并结合各大学的招生方式,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路径,这才是明智的选择。

#图文夏日征集令#